我认为,一个有1000万的人拿出100万来做投资,和一个全部积蓄只有100万都拿来做投资的人比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投入的资金一样,但操作时的仓位控制肯定是有区别的。
假如我有一份10万年薪的工作,同时拿出10万积蓄来做投资,我会把每次交易的亏损宽松地定为不超过总资金的10%;
假如我把多年积蓄的50万拿出来做投资,并希望以此致富,我会把每次交易的亏损严格地控制在总资金的5%以下;
假如朋友委托给我1000万做投资,盈利我也能分得好处,我会把每次交易的亏损严格地控制在总资金的2%以下,因为即使10%的亏损,也是普通人难以偿还的;
假如我是一个基金经理人,我打理的基金是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我必须把每次交易的亏损严格地控制在总资金的1%以下。年收益10%以上就可以交差,20%简直就是优良业绩,如果能在40年里保持这个平均业绩,那就是巴菲特了。
这些例子说明,风险承受能力是因人而异的。一定要说风险应该控制在多大范围内的话,只有在相同的条件下,才有可比性。我这里暂且只考虑,当一笔钱大到了输不起的程度时,该如何控制风险。
譬如创办于1980年的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罗伯逊凭自己的200万美元和别人投资的600万美元起家,在近18年的时间里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31.7%。到1998年老虎公司管理的资产最多时达到230亿美元。但是,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老虎基金走上下坡路,先是赔了16亿美元,随后1999年损失了19%,2000年第一季度又亏掉了13.5%。到2000年3月31日,老虎基金仍较创立初期取得了85倍的增长(已扣除所有费用),相当于年复利23.5%,这一成绩甚至好于巴菲特,但是“人们记得的总是你最近的表现”。由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亏损了约35%,投资者不断地赎回,老虎基金管理的资产跌落到65亿美元,最终导致了老虎基金的清算,20年的事业宣告终结。
尽管范伟在影片《非诚勿扰》中调侃地说道:“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没有风险决不投资。”但是风险过大,也是很少有人会投资的。我们通过复利计算可以知道,如果亏损50%,则需要盈利100%才能扳回本金;亏损33.33%,则需要盈利50%才能扳回本金;亏损20%,则需要盈利25%才能扳回本金——这一数字还算比较接近,同时这也是在一年时间里有些希望获取的回报率。所以一般来说,理智的投资人会把20%作为一个亏损的底线。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实施这一风险管理目标。投资中常有意外,有人称之为小概率事件或“黑天鹅事件”。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把投资作为一项经年累月的事业来做的话,是没有什么小概率事件的——对单笔交易来说,突破风险底线次交易做下来,这一概率将上升至63%——这就变成了一个几乎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了。几十年投资做下来的话,我们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意外”。
在机械结构的传统设计中,为了对付较难定量计算的“意外”,保证结构的可靠性,是采取引入经验安全系数的办法,我也把这一思路沿用到投资的风险管理当中。
我们可以取安全系数为2,也就是说20%的风险底线%来控制的。考虑到连续亏损的概率,这10%还不能一次亏完。通常我分为5份,单次交易的止损额就是总资金的2%。
如果每10次交易中有5次发生亏损,那么连续5次亏损的概率仍有3%。对漫长的交易生涯来说这一概率并不算太小。一旦发生,亏损掉总资金的10%以后,可以对距离底线%空间继续取安全系数为2——按照5%的风险来控制;单次交易止损额控制为1%。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仓位减少到先前的一半。
对于单次交易来说,即使前面连续4次亏损,在第五次交易的时候,距离风险底线倍的安全系数。不要说黑天鹅事件了,基本上什么色的天鹅都不用担心了。
以上这些,只是提供一种风险管理的思路,在实际交易当中,考虑到市场的流动性等等一些问题,可能需要一些更加保守的策略。或许有人会有疑问:风险控制得这样严格的话,如何去获取盈利呢?无需担心,我们这里仅仅是考虑最恶劣的连续亏损情况。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盈利模式,终究会获得盈利,即使起初的利润比较少,我们可以用利润去承担风险,这样就可以在安全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回报了。
所以,维克多·斯勃朗迪在《专业投机原理》里面说道:“我一向都把自己的交易生涯视为一种事业经营,而一位谨慎的企业家首先便希望能够维持他的经常开销,然后再追求盈余的稳定成长。我从来不执着于大捞一票的机会,首要之务是保障资本,其次再追求一致性的报酬,然后以一部分获利进行较有风险的交易。结果,大捞一票的机会还是会出现,但我并不需要承担过度的风险——这一切并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