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虚幻决定了想象在二胡的意象和意境的创作与欣赏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作为意象艺术,想象本身就是其中的重要特征。换言之,意象艺术是以想象为中心形成的。离开了充分、自由的想象,意象就不复存在。因为,想象是感觉被意识活动妀造时的新形式,艺术家头脑中的东西是其想象的创造物。艺术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是艺术家创造出的想象性意境和想象性情感。苏珊.朗格为什么要说艺术创造的是某种“虚象”或“幻象”呢?为什么说绘画、雕塑创造“虚幻的空间”,音乐创造“虚幻的时间”,舞蹈创造“虚幻的力”,戏剧创造“虚幻的经验和历史”呢?其实,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等作品,全是艺术想象的产物(当然,想象是以生活真实和现实客观感受为基础的)。想象构成了艺术感觉和理智之间的一种联系,是思维世界和纯心理经验世界互相沟通的交接点。正是凭借想象,才形成意象艺术的“无画处皆成妙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创作上(含二度创作),意象艺术追求“超以象外”、“似与不似”、“咫尺之图写百川之景”、“有限中出无限”。这些都要借助写意和虚拟手法才能实现,而写意和虚拟必然离不开想象。
欣赏方面,作品的意象对于接受者来说,那“象外”的“象”、“意”是什么?那“百川之景”在何处?那“有限”中又何以有“无限”?……诸如此类,也都需要依靠想象去感受、理解。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联系比较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进行讨论。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学、艺术作品不是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作者创作的东西还只是“文本”或曰“之本”。从“文本”到“作品”还需要一个中间环节一一接受者、欣赏者的参与,及此,“作品”才算最后完成。也就是说,文艺作品离不开观赏者的审美再创造。在其“再创造”中,人们往往是从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相应的角度去感受、去认知,从而发现作品的深意,甚至挖掘出连作曲家本人也未自觉意识到的潜在意识乃至作曲家根本就没有的意蕴。而审美主体的这种“再创造”能否使“作品”更加完美,在很大程度上又处决于“文本”的内部形态是否具有“召唤结构”一一即一种促使演奏家去寻求作品潜在的“未定点”和“意义空白”的机制。
其实,中国意象艺术的理论中,早就包容了接受美学的这些内容。意象艺术强调的“虚空”、“隐秀”、“隔”、“藏象”、“计白当黑”等等,就是主张作品要具有“召唤结构”的不同表达。而且,其种种提法比起“召唤结构”四字来,似乎含义更深、更丰富。因为它们不仅意味着“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而且还提示着许多形式美的创造原则。不过,尽管西方接受美学和中国意象艺术理论就艺术作品的某些创作原则在表达上不一样,但“想象”在其中构成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因为“文本”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审美框架,意象之“象”与“文本”一样,也是一种审美框架,当演奏家在“文本”或在“象”中去寻求作品的“意义空白”或“象外之意”时,所依靠的都是“想象”。
二胡演奏家们在创豈二胡意象时要经过三个阶段:感性把握(捕捉情感)、知性抽象(漃聚情感)、理性具体(表现情感)。这三个阶段借用郑板桥的话来讲就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过程。当作曲家和演奏家在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某种感情,有了“感觉”之后,便进入了创作的第一阶段一一“眼中之竹”的直接观照和把握阶段;将收集到的素材和捕捉到的情感通过意识转变为观念,进行知性抽象,或者说把未加工的感觉变为想象,通过想象奠定二胡意象的心理模型一一即进入了“胸中之竹”的阶段。“胸中之竹”的心理模型就是想象的创造物。它不仅是感觉方面的想象,而且是一种总体想象性经验,是得到作曲家和二胡演奏家主观意识修正后的物象。创作的最后阶段便是“手中之竹”的形成过程。这时,理性思维所依凭的材料自己已不是単纯感觉时的感受对象本身,而是那被意识制作后成为“胸中之竹”的东西。可见,想象是二胡创作和演奏过程中,从捕捉情感到营造意象的桥梁和纽带。
总之,二胡思维的每个环节都是以想象为前提的,只不过在创作与欣赏的不同方面,各有自己的规律。想象在二胡思维活动中的情况,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的:“只有那些通过想象力形成的知性才能把我们所认识的外部世界展示给我们。而且,也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思维才能把我们的情感反应整理为各种不同情感色彩的态度,才能为个人的激情确立一定的范围。换言之,借助想象和思维,我们不仅具备了情感,而且也获得了充满情感的人生”。(苏删.朗格巜情感与形式》第430页)可见,二胡情感的激发须借助想象,而想象的刺激,又来自情感的内驱力。凭着这种力量,想象才得以张开翅膀,在艺术的天地里翱翔,并且可以超越时空。
综上所述,想象在意象艺术中,无论对于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它从属于某一概念,但由于想象力的自由运用,它又丰富多样,很难找出所表现的是某一确定的概念。这样,在思想上就增加了许多不可名言的东西……”(康德:巜批判力批判》上卷,第564页)想象把艺术家和欣赏者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共同开掘审美意象的新意和深蕴,完善意象作品。正是凭借想象,二胡意象艺术才能形成自己的魅力,实现自身的特殊价值。
蒂勒曼和艾森巴赫都给卡拉扬打过下手,菲利普·赫尔维格也是尼克莱·哈农库特的助理等。作为马泽尔的助理,张弦一举成为第一批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华人指挥家,更借助纽约爱乐的平台广交好友。
当洛林·马泽尔从纽约爱乐退下后,张弦也随着马泽尔离职,乐团进入艾伦·吉尔伯特时代。不过得益于马泽尔的引荐,张弦进入虚位以待的米兰朱塞佩·威尔第乐团出任音乐总监,接替前任里卡多·夏伊留下的空缺。这支乐团虽然名气不大,但在意大利的水平和知名度与弗洛伦萨的圣塞西莉亚学院乐团不相上下。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弦在2009年4月30日成为第二位为时任教宗本笃十六世演出的中国指挥家以及第一位进入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季中指挥芭蕾的中国指挥(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加上其他诸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和英国的各大乐团等零星的邀约,张弦不仅是亚洲女指挥中的扛鼎人物,更是凤毛麟角的在西方稳扎稳打的中国指挥。
年末的两个任命对于张弦的职业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自2009年离开纽约爱乐后张弦搬迁至米兰居住。此番受聘新泽西州交响乐团总监,签约四年,张弦举家迁至美国。随着林望杰从圣地亚哥交响乐团的总监职位上退休,华人总监几乎从美国乐坛的指挥台上绝迹。张弦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白,成为继胡咏言、陈佐煌和林望杰后又一位在美国拿下乐团的华人总监。新泽西州交响乐团临近纽约,固然受到纽约强势地位的排挤,在美国的交响乐预算梯队中属于第二档,不过依旧为老牌乐团,作为张弦重返美国的第一站合情合理。
12月初,张弦又被任命为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BBC旗下拥有五支乐团,分别是伦敦的BBC交响乐团和BBC音乐会乐团,位于曼彻斯特的BBC爱乐乐团,位于卡迪夫的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和位于格拉斯哥的BBC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张弦是BBC旗下乐团任命的第一位固定职位的女指挥。英美乐团界传达出一个简单易懂的强烈讯号:我们需要女指挥。在随后的乐评人分析中,有文章指出,女性指挥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在与赞助商及社会打交道时更具有亲和力。而且随着女指挥日益增多,地位提高,社会对女性指挥家的接受程度正随之增大。
2014年由伦敦交响乐团主办的唐娜泰拉·弗里克指挥大赛,由张弦与皮埃尔·布列兹、丹尼尔·哈丁、斯皮瓦科夫及贝特朗·德比利等一同出任评委。香港土生土长,持欧盟与美国双重国籍的28岁女指挥陈以琳首次参赛便击败200逾人夺冠,成为该赛事举行25年来首名女性获奖者。她于今年9月起出任伦敦交响乐团的助理指挥一年,辅佐乐团音乐总监瓦列里·捷杰耶夫和首席客座指挥丹尼尔·哈丁。
陈以琳以比赛进入国际视野,也是亚洲女性指挥梯队中的年轻力量。她6岁起学习钢琴,曾随另一位香港女性指挥家叶咏诗的妈妈学琴并略懂大提琴,14岁已在所属中学合唱团担任指挥,中学毕业后赴美国升读医学相关学位课程。因出任学校合唱团指挥时被赞赏有天分,她放弃行医,改而主修音乐,其后在硕士课程选修指挥,今年完成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的管弦乐指挥博士学位。目前陈以琳被香港数家乐团重用,一改得奖前的冷落。
除亚洲一姐张弦和新科状元陈以琳外,有一批亚洲女指挥近来崛起进入国际视野,其中首当其中的是几位韩国女指挥。张汉娜的出现就让人喜出望外。这位1982年出生的曾经的韩国大提琴神童兼资深美女于2007年摇身一变为指挥。2012年她与英国爱乐乐团首度合作,2013-2014乐季首次指挥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2014年张汉娜迎来了她指挥职业生涯的顶峰,出任富得冒油的卡塔尔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并带领乐团初登BBC逍遥音乐会,斩获两篇上佳乐评。可惜演出过后,张汉娜就与乐团管理层闹翻,于2014年底离职,风光不再。
另一位韩国女指挥,出生于釜山的成沶妍的指挥轨迹更加稳扎稳打。与张弦一样,她出人头地也来自于担任助理指挥的经历,于2008年在波士顿交响乐团出任詹姆斯·列文的助理指挥。可惜列文三天两头因病告假,基本置波士顿于不顾。不过这并没有淹没这位荣膺乔治·索尔蒂和古斯塔夫·指挥大赛双料优胜者的光芒。成沶妍在波士顿的三年助理生涯中反倒是和老家韩国的首尔爱乐乐团发展出了亲密友谊,除了2007年指挥首尔爱乐开季音乐会外,还以乐团首位助理指挥身份辅佐郑明勋。2014年1月,她告别首尔爱乐,前赴韩国水源爱乐乐团出任首席指挥,成为韩国交响乐团中首位女性首席指挥,并于2015年夏率领乐团欧巡,事业如日中天。
当然,在这个流行外貌俱乐部的年代,颜值绝对是衡量女性指挥时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此一来,日本女指挥西本智实无论如何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西本智实之所以大红大紫,是因为她集合了一个男人对女性指挥家的全部遐想:聪慧、野性、美艳、性感。当然,1970年出生于大阪的西本也是实力不凡。早年在大阪音乐学校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深造。与其他在欧美起家的女性指挥不同,俄罗斯受训的经历使得她率先从俄罗斯发迹。1999年她指挥了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后一发不可收拾,继而于2002年进入莫斯科大剧院乐团担任首席指挥,同时也是圣彼得堡穆索尔斯基国立学院歌剧院及芭蕾舞团的首席客座指挥,柴科夫斯基基金会的俄罗斯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兼艺术总监。随后她也活跃于欧洲,指挥过林茨的布鲁克纳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蒙特卡罗爱乐乐团、罗马尼亚国家爱乐乐团等。不过相较于其他同辈女指挥,西本的资历和专业度都相对弱些,颜值无疑是她的独门法宝。
其实亚洲女指挥家林立于欧美乐团界,一方面是自身功夫过硬水平相当,另一方面也是欧美社会对女性尊重所致,赋予她们等同于男性的工作氛围和社会风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