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不可避开的人物,他来自遥远的中欧,出生于建筑世家,一生颠沛流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到上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延续着他家世代相传的建筑师事业,被后人称为“流浪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创作了大量建筑作品,成为了这座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宝贵财富。
邬达克的作品反映了他曲折的人生轨迹,以及对于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其早期作品大多为文艺复兴风格,中期则变为折衷主义风格,后期成了现代主义风格的急先锋。本期我们将对其具有哥特复兴风格特征的作品进行阅读赏析。
慕尔堂(今沐恩堂),位于西藏中路316号,始建于1887年。初建时命名为监理会堂,后因美国信徒慕尔为纪念早夭的女儿捐资重建而改名“慕尔堂”。
20世纪20年代末,慕尔堂进行重建,邀请邬达克承担设计工作。慕尔堂兼具宗教、救助、教育等多种功能,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社交堂。邬达克在设计时,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组合自由,外立面呈现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以凹凸红砖相拼,配有哥特复兴式的火焰尖拱窗、彩绘玻璃。西南角钟楼高达42.1米,是当时上海教堂钟楼高度之首,内有可容1000余人的礼堂及音乐室等。
线号,广学大楼位于虎丘路128号。两栋建筑在同一条马路的东西两侧,在平面上是贯通的,是两幢连体姐妹楼。
真光大楼原名浸信会大楼,1930年竣工,基督教浸信会书局曾设于此。呈现装饰艺术派风格并兼具哥特复兴风格特征,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建筑外墙为褐色泰山砖饰面尊龙人生就是博娱乐。大楼内曾进驻过诸如福音书局、浸会书局、沪江大学等重要机构,邬达克洋行也曾迁至楼内办公。
广学大楼原名广学会大楼,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为广学会,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广学大楼呈现装饰艺术派风格及部分哥特复兴风格特征,有与真光大楼类似的锐角状竖线条立面装饰,以及出女儿墙收头尊龙人生就是博娱乐。入口作贯通立面的巨大尖券造型,外墙为褐色泰山砖饰面。该大楼曾经进驻的机构有:广学会、福音广播电台、伦敦会、中国征信所、苏格兰圣经会、青年协会书局等等,同时还进驻有若干电影公司,以及大量的各类商行。
中西女塾,今市三女中,位于江苏路155号,建于1935年。由基督教美国监理会林乐知受卫理公会委托创办尊龙人生就是博娱乐,原校址在上海西藏路汉口路口。后由中外人士捐款和学生义演募捐,购进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经家花园,于1917年迁入。
“五一楼”,又名“海涵堂”,建于1922年,位于五四楼的东侧。当初这幢建筑是美国基督教南卫理公会的女教徒以及中西女中的师生募捐建造的宿舍楼,可容纳450名住宿生。这幢大楼呈马蹄形,南北对称尊龙人生就是博娱乐,建筑风格和五四楼十分相似,属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底楼正中是小礼堂,当时被称为“海涵堂”。礼堂左右两边是走廊,分别通向宿舍区的楼梯。
“五四楼”,又名“景莲堂”,建于1935年,建筑平面为倒T字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尤其是主入口的玻璃花窗,主体部分立面为三层,尚有一层为顶层。主体有教室22间,两侧为教师办公用房尊龙人生就是博娱乐,系三层平顶建筑,女儿墙呈城堡式,外墙面灰色水泥拉毛粉刷。主入口在南面正中面临大草坪,大门厅为二层,门厅内有一组三个彩色尖券玻璃窗,装有豪华吊灯,过门厅可直接进入一层大礼堂,礼堂两侧均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
邬达克设计的历史建筑塑就了海派建筑的精髓,邬达克的名字早已与上海融为一体。他留给上海的建筑作品良多,不少都带有哥特复兴特征,这或许源自于他的成长环境和求学经历,幼时的建筑启蒙影响着他的设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格言派工笔国画天才工笔花鸟工笔翎毛工笔荷花戈湘岚填词非末技工笔牡丹工笔画